中国科学院力学所胡文瑞院士应邀来我校做学术报告

创建时间:  2016-04-22  金侃    浏览次数:


2016422日,应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邀请,中科院力学所胡文瑞院士在上海大学校本部乐乎新楼做了题目为"空间太极计划——中国引力波物理及量子宇宙物理研究发展前景"的报告。理学院盛万成书记,胡国辉副院长,力学所周哲玮、程昌钧郭兴明张俊乾教授参加了此次报告
胡文瑞院士,著名流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家微重力实验室主任,我国微重力科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国际微重力学术界知名学者。Microgravity Quarterly杂志客座主编;国际宇航联空间材料和微重力研究委员会委员;中日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的中方负责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流体物理分系统和实践10号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引力波空间探测计划——"太极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流体力学和磁流体力学研究。年近八旬的胡院士,在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全程站在演讲台为师生报告,与会的师生挤满整个报告厅,共同经历两个小时令人难忘的学术交流。理学院副院长胡国辉教授主持这次报告。
本次报告中,胡文瑞院士详细介绍引力波的发展和我国的发展计划。一百年前,爱因斯坦在创立广义相对论后不久就提出了引力波存在的预言。百年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为寻找和发现引力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建造了多种实验装置。1974年,HulseTaylor发现了脉冲双星PSR B1913+16,并在后续观测中间接找到了引力波存在的证据,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6211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站)实验组宣布直接观测到引力波信号。这一跨时代的发现不仅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一次意义非凡的直接验证,也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的起源、形成和演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测手段,包括探测宇宙大爆炸时期的引力波,为深入研究超越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量子引力理论提供了实验基础,开启了引力波物理和天文学以及量子宇宙物理研究的新纪元。
空间引力波探测和研究需要许多先进技术。在空间激光干涉仪方面需要稳频和锁相的大功率激光器和激光干涉系统需要用无拖拽技术控制的高精度光学平台需要测量超低重力水平的惯性传感器;需要控制各种噪声以分辨出引力波引起的微小距离(10-12米)的变化;以及需要与实验设备一体化的卫星研制。这些正是引力波国际探测计划要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我国目前的技术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可以通过良好的国际合作得到一定的弥补。目前太极计划工作组与国际同行已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德国马普学会引力物理研究所每年轮流举办合作交流会议,对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磋商和交流。
在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已列入中国科学院制订的空间2050年计划。2008年由中国科学院发起,中科院多个研究所及院外高校科研单位共同参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空间引力波探测论证组,开始规划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在未来数十年内的发展路线图。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一支以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为主,胡文瑞院士、吴岳良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空间太极(Taiji)计划工作组。在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空间科学预先研究项目连续三期的资助下,工作组组织了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研讨会包括香山会议等,在引力波源的理论及探测研究和卫星技术研究上取得了诸多进展。
空间引力波太极计划涉及学科领域和前沿技术领域,包括物理学、天文学、宇宙学、天体物理、空间科学、光学,以及精密测量、航天技术、导航与制导、飞行器与轨道设计等,需要发展空间超远距离超高精度激光测量、超高灵敏度惯性传感器,以及超高精度卫星无拖拽控制等下一代高端空间技术,这些技术对于提升我国空间科学和深空探测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惯性导航、地球科学、高精度卫星平台建设等应用领域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太极计划是一个中欧合作的国际合作计划,我国将成为国际上空间引力波研究最重要基地之一。以基础科学研究为牵引,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高端空间技术和科学卫星的整体水平上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报告结束后,胡文瑞院士和师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师生关心的研究引力波技术问题和引力波的未来应用问题,给出了详细解释。胡院士希望上海大学相关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到太极计划,进一步增强与各科研单位合作。同时,胡院士鼓励年轻的科研工作者,积极参与太极计划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做出贡献。(朱旭张坤)




上一条:北京大学工学院杨越教授来我所学术交流

下一条:High order lattice Boltzmann model for rarefied gas flows(稀薄气体流动的高阶格子玻尔兹曼模型)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